發布時間:2017/2/8 16:53:00
民間有些菜品,因著時間遠久了,世道變動了,日漸流失乃至湮沒無聞了。筆者早年在郴州吃過的“稻谷豬大腸”系列菜肴,至今就很難見到。
20世紀六七十年代,由于城里買豬肉要憑票證供應,鄉下人一年到頭也難得殺一頭豬,所以大家都難耐腸胃清淡之苦,紛紛想辦法弄些葷腥打牙祭。
一些雖窮陋困頓卻還腦殼靈泛的能人里手們不甘饑腸久轆,不免鉆山打洞四下尋覓“油潤”之道。郴州火車站旁的屠宰場,兩角錢一盆的豬血,或四角錢一副大腸這樣的豬下水,是“能人里手”們見天追逐的好對象。
每天天蒙蒙亮,屠宰場門口準有十幾個排隊等候售買豬下水的???。買豬下水,臉要熟,腳要勤,來要早,來遲了白來!
豬大腸是有些氣味的。買回家來,先用鹽細細洗過,再把兩頭用細麻繩扎緊口子。架鐵鍋燒紅后,放入大半鍋未脫皮的金黃稻谷?;鸩荒芴?,文火,將大腸丟進去不停地和稻谷一起翻炒。慢慢的,軟塌塌白花花的大腸水氣被炒干了;慢慢的,滾燙的鐵鍋和稻谷散發出了淡淡的誘人的谷殼香氣,而埋在稻谷堆中的大腸也被這香氣慢慢滲透,冒出了油星,而且在褶皺部位現出了始則淺黃,繼而深黃、焦黃的美色,散發出一種令人食欲大開的奇異的混合香味。
待炒得稻谷冒了煙,大腸油光焦黃,且黃白色駁雜、香味濃郁之時,再將大腸整副取出,甩上砧板。此時,既可切一段下來炒白辣椒,又可切一段炒酸蘿卜或炒豆腐渣等等??傊?,盡可隨心所欲,盡情盡性享受那切成一圈圈、一片一片的美味大腸,吃不完的可留待下頓再變花樣。這么多的吃法,構成了筆者在前文講的“稻谷豬大腸系列”菜肴。
現如今,由于做這道菜品極需耐心,特別是翻炒大腸至少要耗上一個時辰,故快節奏的現代人已少有此口福了。去年到龍門池一農戶家,看到有一個老娭地坐在家門口,在慢慢用稻谷翻炒大腸,香氣四溢,霎時仿佛即知佛跳墻的渴欲之情的由來。
美食家曰:一種食材的加入可促進另一種食材出味,信夫!
上一頁: 無任何記錄